近年来,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“中小学有偿补课治理专项督查”持续推进并不断深入。这一举措旨在规范教育教学秩序,保障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,促进教育生态的健康良性发展,其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。
一、中小学有偿补课现象及危害
此前,中小学有偿补课现象较为普遍。一方面,部分教师为追求经济利益,在课后或节假日违规组织学生进行补课,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。例如,有的学生白天在学校上完课,晚上和周末还要参加老师组织的补习,身心疲惫,长期处于高压状态,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。另一方面,这种现象破坏了教育公平。那些参加有偿补课的学生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额外的辅导,而没有参加的学生则可能在学习竞争中处于劣势,这无疑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。此外,有偿补课还滋生了一些不良风气,如个别教师可能会暗示学生参加自己办的补课班,否则就区别对待,这对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。
二、专项督查的具体举措与成效
为了切实治理中小学有偿补课问题,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专项督查举措。在制度层面,明确了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、参与有偿补课的相关规定,划定了行为红线。各地教育部门成立了专门的督查小组,通过明察暗访的方式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不定期检查。比如,有的督查组会在放学后到学校周边进行蹲点观察,查看是否有教师违规留校补课;还有的会通过电话回访、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学生和家长了解情况。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的教师,将依据规定给予严肃的纪律处分,包括警告、记过、降低岗位等级甚至吊销教师资格证等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项督查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许多学校周边的违规补课班明显减少,教师违规补课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,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减轻,教育公平也得到了更好的维护。
三、面临的挑战与后续展望
中小学有偿补课治理专项督查仍面临一些挑战。部分家长存在“教育焦虑”,担心孩子不参加补课会落后于他人,仍然暗中支持或纵容教师的违规行为,这使得督查工作的难度有所增加。而且,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打着“素质拓展”“课外辅导”等擦边球的旗号,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,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。面对这些挑战,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,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,让他们认识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远比单纯的分数重要。同时,要完善长效监管机制,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查和日常监管,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率。只有这样,才能持续巩固中小学有偿补课治理的成果,让教育事业回归正轨,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公平、健康、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,使他们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轻装上阵,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。
中小学有偿补课治理专项督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政府、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持续推进,以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合法权益。
推荐阅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