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减”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。“双减”政策下达后,仍有补习班存在,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。
一、家长的教育焦虑难以消除
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忧,担心孩子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落后。他们认为即使有“双减”政策,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例如,一些家长看到身边其他孩子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,便害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,所以即便政策限制,他们也会寻找各种隐秘的补习班来为孩子“加餐”。在他们眼中,高考等考试的压力依然存在,多一分成绩就多一分竞争力,这种教育焦虑促使他们不顾政策规定,试图为孩子创造更多学习机会。
二、教育资源的不均衡
不同地区、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。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学校,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,进入重点中学、考上好大学,家长觉得孩子需要在学业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,课外补习成为了他们眼中弥补资源不足的方式。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,师资力量薄弱、教学设施简陋,与城市里的优质学校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些孩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,就会寻找课外补习班来补充知识的欠缺。
三、部分培训机构的违规操作
虽然“双减”政策严禁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,严禁以学前班、幼小衔接班、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(含外语)培训等,但仍有一些小型机构或个人为了利益,采取“地下”运营模式,隐蔽性强,监管难度大。他们可能通过熟人介绍、上门服务等方式,偷偷地为学生提供补习服务,收取高额费用。这些违规机构的存在,使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完全落地执行,也给那些想给孩子报补习班的家长提供了渠道。
四、对政策的误解与执行偏差
部分家长和培训机构对“双减”政策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。一些家长将“减负”等同于降低学习要求,认为减少作业量和培训时长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,于是主动寻求额外补习。同时,个别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,打着“素质教育”“个性化辅导”等擦边球式的口号,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。例如,有的机构将数学辅导包装成“数学思维拓展游戏”,实际上还是在进行学科知识的讲解和练习,这就导致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。
“双减”政策下达后仍有补习班存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,不仅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,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;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,加大对违规培训行为的打击力度;同时,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引导正确的教育舆论导向,让“双减”政策真正落到实处,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、公平、有序的教育环境。
推荐阅读》